碳音面世丨传统球,并不意味着它不可取代

羽球帝羽毛球网 瑾骁羽 03-30 10:49
+关注 已关注
摘要: 期待人造材料球能成功,达到球友和市场的期待

羽球帝羽毛球网特约作者:瑾骁羽

新的碳音球,整个概念和宣传出来也有些时日了。真正有机会试打的人还不是很多。羽毛球的魅力之一,是源于鸭毛鹅毛的天然质感,这不可否认。目前从美感、性能两个方面看,天然羽毛球无可取代。它是一个传统的、有传承的、有独特质感的选择,它甚至是“羽毛球”这个名字的精髓所在,但这不意味着它不可取代。


昨天刚好在德讯阳光黎汉伟教练那儿听到些消息。他近期带队员去新加坡打比赛,那边专业队员试用过这款球,总体评价是:给业余,够用了;给专业,放网等一些要求精细的环节和顶级鹅毛球还有差距。球在翻转时不是非常自然,轨迹不够稳定。

另外,有一名打过早期试作款碳音球的业内人士表示“声音太刺耳,每一拍都跟断线一样”,刺耳尖利的声音源自新型的碳纤维毛杆,这一点也是无可避免的问题。

因为缺点颇为明显,所以上市时间一再延迟,从2016有声响开始,拖到2017年才准备市售。

评价一款产品最客观的是让市售款说话。业内人士有机会试打的,大概都有试验品的味道。既然未打磨成型,以这些意见下定论不太合适;但已有的一些信息都表明了一点:想达到天然材料制成的羽毛球的手感,在各种温湿度条件下都保持比较好的性能,研发、制作和被消费者接受的过程,比想象中更艰辛。

前赴后继死在沙滩上的合成球前辈们很多:美津浓发泡羽毛球,李宁焕羽羽毛球,红双喜三段式羽毛球,各大品牌尼龙球……这些都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的努力,但终究是手感有异,与天然球差距很大。IBF也曾经在大赛推过尼龙球替代天然羽毛球,后来以失败告终。

许多人曾经抱怨球的问题:天然羽毛球,再强韧也不算耐打。不耐打导致球缺毛,缺毛的球飞行不稳,马上丢弃又太浪费。天然羽毛球不耐打,导致开销也大。所以如果价格合适、性能过关这两点可以达成,我是举双手支持人工材料合成的羽毛球的。

因为我在听业内人士讲制球全流程时,深切感受这是一个不人道的工业流程,不止不人道,也不鹅道,不鸭道。在尊重劳动力和生命的维度,天然羽毛制球技术必须在工业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被替代。

首先,拔毛通常是在鸭、鹅刚死的时候,迅速拔掉可用来制球的大毛(翎毛),再投入热水拔掉小毛(绒毛)用以食用。每一只鹅鸭可取的毛不多,要在刚被宰杀时快速拔毛,每次要处理的数量也相当多。其次,在家禽气味浓重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分拣、洗毛、插球、注胶、扎线等工作,对长时间全手工制作的工人来说,同样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。

羽毛球制作区域化严重,鸭毛钱主要集中在江苏、安徽,鹅毛球集中在浙江、广东。但是传统的工艺流程、大量的人工及环境污染,促使这个行业必须在某一个阶段生成替代品。还有不时爆发的禽类疫情造成的原材料供应、价格的波动,所有的结果都会转嫁给消费者。人造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应该更为稳定,对消耗品来说这一点很关键。

继续保持关注,并期待人造材料球能成功,达到球友和市场的期待。

本文系羽球帝羽毛球网原创,未经允许严禁转载

责任编辑: 羽球帝余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