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赟:发接发,你需要做对的2件事

(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和蔡赟聊羽毛球,内容略有改动)
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发接发问题。
上次讲的推正手区底线的变化,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一些感觉。文体类项目的学习,感觉往往是最重要而又求之不得的,有些人说不清楚球的来龙去脉,但在场上总是很潇洒自如,这就是感觉。
实际上我们学习的过程,就是不断地发现和复制感觉的过程。

进入正题之前,我想先说说以前球员的发接发特点,前到什么时候呢?大约是李东秀那个时期吧。

(图1:图片上方为发球方,下方为接发方,数字为击球顺序,实线箭头为球飞行路线,虚线箭头为选手移动方向,下同。)
如图1所示,发球方的第三拍又回了一个中腰球,好像这种互推中场的局面只在业余比赛里面才经常出现呢,看来专业球员也不是很专业嘛。
这个就见仁见智了,这个第三拍,一是体现了当时重视抽挡的总体趋势,二是体现出前辈球员们的控制水平。图1中的接发球快拨中场,球下落得很快,但他们仍然有能力低点控制中场。
问题在于发球方第三拍之后形成的AB两处空档,离两个人都很远,所以发球人回拉中场保护成为必然,于是在这一拍就形成了对方中场接球,而发球方网前真空的状态。
但是很奇怪,当时面对这种局面,选择放网的人并不多,虽然发球方前者回拉漏出了网前空档,对手一般还是会发力而不是打空档。

图2
我给出图2的两个回球选择,是追打发球人的思路:要么发力后跟进,要么打他回拉后形成的网前空档(也是跟进)。
总之我认为这个球例中发球方是失败的,因为三拍之后就要防守了。而失败的原因,则来源于第三拍推中场造成的发球人回拉保护动作。所以后来很多人逐渐把这一拍改为推底线,消灭掉A、B点的威胁,发球人就不用回拉了。

图3
乍一看图3,很多人会问:接发球这个推球,发球人一伸手就拦住了,怎么办?
我觉得针对这个问题,我可以反问两个问题:
1.知道他要拦你还推?
2.找个人发球,你告诉他要推哪里,试试这种距离有几个人是能拦得住的?
结论:
1.能做到这件事的人,水平至少高你两个档次。
2.同等水平情况下,小于半个场地距离的发力球,知道也不能接。
右侧球员接发,推正手底线,直接占点左区网前!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不做的,右边的人如果推了这拍,肯定是让左边的人接左区网前,就形成反向轮转了。下一拍无论打哪里发球方都回压反手区底线,体校级以下的都没有能力接这个反手球。
接发球人这个占点形成两人都在左侧的队形,还是延续对A点的利用,不用担心发球方后者的大对角穿越球。还是那句话,如果你连大对角都应付不了,只能说明你和对手不在同一个档次上,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敢打这拍就是找死。
强调一下:
接发球方后者对于右侧中场空档采取的是看点,望而不去。如果提前动,发球方后者回直线高球,立即摆脱被动局面。
所以到这里逻辑就很清楚了,利用A点,推正手底线,两人同侧队形,要么你打你不愿意的大对角空档,要么你打愿意的直线我不用跑并获得进攻权。

两期发接发,中心思想都是对A点的利用和两人归边。当然球路的变化充满了偶然因素,所以我们不可能每次都百分之百实现战术意图,这正是球类项目的乐趣。
学习战术是为了明辨是非,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到底是打对了还是没打对,摆脱那种凡是得分就视为自己正确的低级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