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王组合输球就上热搜大可不必
	
 
8月29日凌晨,在羽毛球世锦赛男双1/8决赛中,中国组合梁伟铿/王昶1-2不敌印度组合兰基雷迪/谢提,无缘八强。赛后,#梁王##梁王组合止步世锦赛16强##梁王决胜局连丢6分# 等词条登上热搜。过去一年,这两位24岁的年轻球员几乎每一次失利,都伴随着热搜与情绪化的议论。
梁王组合之所以备受关注,一方面是因为羽毛球在中国普及度极高,“人人能打、人人懂点”;另一方面,几十年来国羽在世界赛场上的辉煌战绩使得公众习惯了“国羽必胜”。加之巴黎奥运会因“松弛感”出圈爆火带来的国民关注度,使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。爱与期待并存,也让这种关注常常演变成苛责。
	
东京奥运周期后,国羽男双一度陷入过渡期,“梁王组合”的迅速崛起和亮眼表现,曾被视为国羽男双的希望之光。他们自2022年搭档后,仅用时一年多便登顶世界第一,在巴黎奥运会上虽遗憾摘银,但仍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打进奥运会男双决赛的选手。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运动员的拼搏,被放进了娱乐化的叙事框架中:比赛视频下的“哥哥好帅”,机场的围追堵截,输球后“拆队”的刷屏调侃。流量捧红他们的同时,也制造了沉重的枷锁。
而失败——哪怕只是成长中必经的挫折——也会被无限放大。
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曾直言:“那些以‘爱’之名做出伤害的人,他们伤害的从来不只是运动员本人,还会殃及队伍、队友、家人。”邱贻可教练也在回应网暴时强调:“竞技体育没有常胜将军,互联网也不是法外之地。”这正是体育人对饭圈文化的一种无奈呼喊。
	
梁王的问题,不在于不够努力,而在于外界期待过于急切。羽毛球男双是最依赖磨合的项目。数据显示,近十年世界排名前三的男双组合平均磨合周期达5.2年,而梁王组队仅3年就被捧上神坛。即使是天才,也需要时间打磨。稳定的发挥、坚韧的心态并不是一朝一夕练成,总有人渴望一步登天的剧情,但现实不是爽文,十年努力可能因一场失利被否定殆尽,“唯成绩论”的观众,至今仍有不少。
梁王才24岁,这也只是他们参加的第二届世锦赛。他们真正需要的,是一个让赛场回归赛场的环境——少一些情绪化的热搜,多一些理性的技战术分析;少一些饭圈化的吹捧或辱骂,多一份理解和“输得起”的宽容。
	
梁王组合本就是因“松弛感”出圈,而这一年中,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愈发紧绷的表情,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赛场上的发挥,“松弛”不再。2024年中国羽毛球公开赛止步男双次轮后,被问及如何消化外界关注时,王昶表示:“这个问题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,就是做自己,场上是我们自己在打球,没有人可以帮我们,所以我们只关注自己。”但如果外界的喧嚣声太刺耳,心理素质再强大的运动员也无法消化,更何况他们本不必承担这份压力。
竞技体育本应是展现人类拼搏精神、挑战极限的舞台,是传递团结、友谊、公平竞争等美好价值观的载体,而不是流量绑架的战场。输球不该成为各方争夺流量、将他们推上热搜的由头,理性观赛,才是对运动员最大的支持。期待梁王组合以冷静的心态继续前行,我们也以更加平静、理解、包容的态度陪伴他们走得更远。